编者按:
镇域兴则县域兴。近年来,屏山县把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按照“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先导、以适度聚居为方向”总体思路,重点以三产融合发展、小微产业园建设和镇域招商为突破口,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近日,宜宾融媒与屏山融媒联动策划《镇兴路上看屏山》系列报道,在行走中近距离发现一个个小镇所蕴藏的强劲发展动能,解码镇域经济屏山经验。本期一起走进屏山县锦屏镇。
签字、领苗、开会,学技术、解疑问、创增收。6月初的一天,在屏山县锦屏镇,一场特别的“果树发布会”正火热进行,新成员“红果参”进入锦屏镇的种植清单。
种植清单水果种类的不断增加,背后是该镇依托于锦屏镇水果产业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水果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升级革命。
水果产业是锦屏镇核心产业 喻熹 摄
从“各搞各”到“一起富” 联盟破解果农心头难
“总共进了1200株红果参苗子,发放给了25户果农,其中有两户大户将进行露天栽培,其他散户进行林下种植,看哪种方式更适合。”屏山县锦屏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员、高级农艺师刘联平介绍,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下经济,利用好果树下的土地资源等,通过前期考察调研,他们决定在全镇选取不同海拔地势种植总共3亩红果参。
今年的李子预计6月底成熟 喻熹 摄
“以前各搞各的,技术不均衡导致水果品质参差不齐,价格差近一倍。”会上除了发放新品果苗、讲解种植技术外,锦屏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庄程还向果农们介绍了成立联盟的初衷,并号召大家加入联盟中,“加入联盟后,从种植、修枝到农药使用,全部执行统一标准,有技术指导,还不用担心销路。”
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锦屏镇虽有13万亩水果基地、超8亿元年产值,却曾长期受困于“小散弱”瓶颈。而今,以镇属国企——屏山县锦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乡农业)为“链主”的产业联盟,正将分散农户编入“全产业链”,做到前端统一技术、中端机械服务、末端冷链错峰销售。
“联技术”+“联资源” 硬核配套让果子更值钱
从“价格差一半”到“标准齐步走”,联盟除了从源头种植上破解技术困局外,也通过整合“专家教授+县乡人才+土专家”的技术力量,开展水果种植技术培训、机械化社会服务等。
李树下还可以套种一些作物增加果农收益 喻熹 摄
“我们是由村集体公司成立的一支农业社会化服务队,共有无人机、开沟机、旋耕机等711台机器。”屏山县必成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玉英说,“我们在产业联盟中主要承担的角色是为果农提供耕地、施肥、无人机喷药、碎枝等环节的机械服务,这样可以帮助果农减少更多人工成本。”
除了这些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外,联盟还开办“屏山果业学院”,联合西南大学开设“果树遗传育种”“采后商品化处理”等课程、开办“水果产业专班”,组建西南大学驻屏山县果蔬专家工作站,为当地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孵化培养新农人,让水果产业发展插上“科技化”“专业化”旗帜。
科技赋能的效果正在显现。
“今年坐果率虽受天气影响,但管理技术提高,产量基本稳住。”锦屏镇村民卢顺鑫家里的10多亩茵红李去年通过国有公司销售,价格达4元/斤,比卖给外地商贩高出10%,年收入超10万元。“今年枝头果子已有六成熟,再过20天就能上市,我估计价格比去年还高。”卢顺鑫说。
“联市场”打通销路 国有平台托起“致富果”
近日,记者走进锦乡农业仓储中心,17万个果筐已整齐码放。
摆放整齐的果筐
“这些全是为茵红李收购准备的。”锦乡农业负责人李雪梅介绍,为破解“卖难”痛点,联盟推出“三优先”政策:优先收购签约果、优先现金结算、优先对接商超。目前全镇60%果农已和公司签下订单。
“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为老百姓创收。”李雪梅细数联盟优势——渠道直通沪粤及海外市场,配套冷链仓储实现错季销售。数据显示,加入联盟的果农种植的茵红李均价较此前上涨0.8—1元/斤。
“联盟绝非简单聚合,而要发挥国企资金、村集体组织、农场技术的叠加优势。”锦屏镇党委书记柴国云表示,接下来,锦屏将培育抗病新品种,融资完善水利设施等,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还了解到了联盟更宏大的布局:注册“屏山茵红李”地理标志商标,升级金沙江水果文化节,3年内电商销售冲刺2亿元目标……一条覆盖“品种研发、智慧种植、品牌营销”的产业链,正在金沙江畔加速成型。
来源:宜宾融媒 喻熹 陈勇波 屏山融媒 李传
编辑:冯培芯
一审(校):冯培芯
二审(校):刘开美
三审(校):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