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屏山县清平彝族乡因地制宜,发挥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彝家黑猪特色畜牧养殖,积极探索黑猪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以培育养殖大户、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示范带动群众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产业,成功实现了发展本土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近日,记者走进清平彝族乡民族村海拔1000米的彝家黑猪养殖基地看到,一头头健硕的黑猪在山野间穿梭,或拱土觅食或奔跑追逐或悠闲散步,为这里带来了一片勃勃生机。
清平彝族乡民族村彝家黑猪养殖户吉木罗祖告诉记者,自家放养的黑猪瘦肉率高,肉质细腻,有野味特色,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低脂、低胆固醇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近年来,清平彝族乡民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彝家黑猪产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彝家黑猪附加值,延长产业链,2023年9月,民族村通过“村集体公司+专合社”模式,投资175万元,开工建设了标准化腊肉加工厂,并于2024年8月正式投产。腊肉加工厂的正式投产,不仅为本村提供了40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畜牧业稳定扩产增收。
“我们腊肉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本地农户饲养的土猪和我们自己喂养的跑山黑猪,保证原料的绿色新鲜健康,从而生产出优质的腊制品。”宜宾市屏山县彝家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向堂富告诉记者,他们工厂采用传统古法炕制,生产腊蹄、腊五花、腊香肠、腊排骨、腊后腿等十多个产品,主要销往宜宾城区以及浙江地区,目前已成功售出1.2万斤,预计今年销售额能达到约30余万元。

据清平彝族乡民族村第一书记彭松涛介绍,民族村以彝家黑猪养殖为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模式。通过“黑猪养殖+腊肉加工厂”的产业模式,积极拓展腊制品的销售渠道,全力打造彝家黑猪特色品牌,构建完整的彝家黑猪产业链。同时,通过村集体经济分红并吸纳本地村民参与务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