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涤邪气仙术在昔宏江右,巍峨庙貌神灵永世庇楼东”,好一副霸气的对联,它字迹苍劲有力,似已入石三分,镌刻在一座精美的牌坊柱上。游古城,不仅只是视觉的享受,也是一次文化熏陶的心灵之旅。游客朋友看到这副对联时,你已来到马湖古城万寿宫前。数百年沧桑,还要看楼东万寿宫。这座巍峨的宫庙,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令人欷歔感怀的梨园文化。

万寿宫原为楼东(古称罗东)客家移民的会馆,造型精美,气势恢宏,是楼东当地最为宏大的建筑群之一,是楼东客家文化的代表。具体建筑时间不可考,约为清代中期。由牌楼、戏楼、大殿、大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的一两进四合院建筑群,占地面积 12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500 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为改变,现仅存牌楼、戏楼立柱(石质) ,大殿拜台及台基柱础。凌家在楼东发迹后,便将万寿宫买下,辟为凌氏家庙(时间早于凌家祠堂)。
前面牌坊雕刻有精美花纹,中间有“忠孝神仙”字样。这位忠孝神仙,又与道教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两侧有一副楹联:“荡涤邪气仙术在昔宏江右,巍峨庙貌神灵永世庇楼东”。

宋元间,在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有净明忠孝道(简称净明道)兴起。净明道强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至今西山玉隆万寿宫正殿上乃挂有“忠孝神仙”的匾额。因这套理论与儒家的学说有相通之处,故传播很快,也为很多地方所接受。
据《净明忠孝全书》记载,净明道渊源于东晋的许逊,而许逊又受之于谌姆 (婴)、兰公(期),而谌姆兰公又受之于日月二君。据《许真君仙传》说,许逊生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南昌人,字敬之。早年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举孝廉,任旌阳县令,故又名许旌阳。预感晋室将乱,辞官东归,返西山修道,并济世度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合宅飞升”。也就是说,许逊因修炼得道,最后羽化飞升。这个故事流传版本多且广,在后来的书中履有提及。
北宋时期,许逊及其“孝悌之教”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许逊被渲染为一位能驱邪斩蛟御瘟的神通广大的天神,太宗、真宗、仁宗皆赐御书,改西山游帷观为玉隆观、玉隆宫,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玉隆万寿宫,政和二年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
至明清时期,更是将忠孝之说提到更高的等级,用四书五经来约束人的思想。因此,各地所建的会馆、宫观等也如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弄月吟风个里机关谁觉破,传神写照其间傀儡早和盘。戏楼由立柱支撑,砂岩雕凿,一根根打磨浑圆,至今看来仍然非常震撼。这副对联,讲的即是梨园往事,唱戏的人,个个吟风弄月,演绎尽了人间悲欢离合,是悲是喜任由台下的人评论。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不过是精致高超的表演罢了,到头来还不是傀儡,任凭他人摆布。金沙江畔的楼东小镇,清末以来繁华盛极,南来北往的过客,带来了滚滚财源。提着一身家当的优伶,在台上为达官贵人倾情献艺。刀光剑影与铿锵锣鼓声中,使人不由想起另外几副著名戏台对联:“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夫妻。”“是是非非非亦是,真真假假假即真。”看客在兴致勃勃地喝彩聊天,品着屏山本地最有名的炒青茶,一派悠然自得的气息和盛世太平的景象。可以说,这些楹联已经把优伶的艺术生涯都话尽,读来令人沉思。

万寿宫是楼东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旧文化体系崩解的过程中,又发挥了它的作用。后来,万寿宫在楼东也就成了凌氏家庙的代名词。凌家除了在比较重大的日子里祭祀先祖外,平日里,都是作为私塾的时间多。到了民国年间,这里开办为较大的学堂,镇上的学生纷纷在这里就读。解放初,依然作为学校,可以容纳四五百学生。整个万寿宫都成了学校,热闹异常,虽然有局部的建筑被拆掉或改建,但大体风貌仍存。戏楼为教师办公用地,约有二十多个教师。学生们在大殿前集合、唱歌、搞演讲比赛。遇有重要集会,都在大殿举行,这里培育了几代楼东人,也走出去一大批有用之材。
(本期撰稿:徐万琪) |